科室发布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职能科室 >> 医院感染管理科 >> 科室发布 >> 正文

猴痘知识,一起来了解

来源:医院感染管理科 发布时间:2024-08-20 作者:范苏文 黄剑伟 点击:

2024年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谭德塞表示,目前猴痘疫情具备在非洲以及向其他大洲进一步传播的潜力,这十分令人担忧。早前7月26日,为进一步做好猴痘防控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猴痘防控方案》。

一、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1958年首次在猴子中发现该病毒,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名疑似天花患者的标本中首次分离到猴痘病毒,为首例确诊的人类猴痘病例

(一)病原学特征

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为基因组全长约197kb的双链DNA病毒。猴痘病毒分为两个进化分支:(1)分支I,曾称为中非分支或刚果盆地分支;(2)分支II,曾称为西非分支,进一步分为IIa和IIb分支。其中引发2022年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猴痘暴发疫情的毒株为IIb分支。IIb分支目前已出现较多亚分支,包括A.1、A.2和B.1等亚分支,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以来,各地报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毒株序列均属于IIb分支

图源:来源网络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土壤和衣物、床上用品等物体表面可生存数月。该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可有效灭活病毒,对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敏感。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二、传染源是什么?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灵长类(多种猴类和猿类)由于与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偶可感染。猴痘病毒感染者和感染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三、猴痘病毒如何传播?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或者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者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可被传播。

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亦可传播;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四、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此次受影响最大的人群是妇女和15岁以下的儿童。儿童占病例人数的70%以上,占死亡人数的85%,儿童的致死率是成人的四倍。

五、人体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

早期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通常皮疹经过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阶段,不同阶段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都具有传染性,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就存在传染性。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后无传染性。

图源:来源网络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重症和死亡主要发生在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六、如何预防?

2023年9月20日起,我国宣布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如果发现疑似病例需及时上报传染病卡。目前尚无对猴痘病毒特效治疗方式,但可以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一)注意手卫生

勤洗手,避免污染物品通过手作为媒介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二)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可能来自疫区的人发生亲密接触,避免高危性行为;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动物。

(三)提高认知和防控意识

不前往发生猴痘疫情的国家和地区;疫区归国人员需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应主动就医,提供旅居史、接触史或暴露史;若与病人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联系当地疾控中心咨询或就诊。

上一条:陪护、护送、保洁人员院感知识培训

下一条:桂医二附院第一届医院感染管理PDCA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圆满举办

【关闭】

Baidu
map